欢迎访问必威!

2023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发布于:2023-11-13 文章阅读数: 字体大小:[      ]

111112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2023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及一流教材建设,通过研讨交流、共享协作,全面提高环境学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助力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的7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高等教育强国目标下的环境类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共同探讨环境专业教育教学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会议现场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周济林,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谭方正,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秀钟书院院长、教授胡洪营主持。

周济林表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下理应大有作为。南京大学积极开拓教育教学新思路,推进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融通、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融通,构建了"三三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不断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新实践。南京大学环境专业将一流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动能,形成了"理工融合、产学研贯通"的优势与特色建立了"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标准研制-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构建了"产教融合、双向延伸、因类制宜"的环境类新工科人才特色培养模式。他希望南京大学能与参会高校代表共享环境专业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新经验,共创环境专业育人新格局。

周济林

谭方正表示,研讨会是高校环境类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研讨一年一度的盛会。本次研讨会大云集,围绕环境类课程思政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绿色环保类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体系建设展开研讨交流,意义十分重大。他针对环境类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分享了三点期望与体会,第一,持续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阐释,有机融入环境类课程建设实践,着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升环境类课程育人效果。第二,以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等基础要素为小切口,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大改革,开展新一轮有组织、成体系的全要素教学改革,探索"能力与素质并重、情怀与责任兼备"的人才培养之道。第三,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着力推进数字化技术创新与应用,为环境类课程、教材建设充电赋能。

谭方正

郝吉明代表组委会向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了祝贺,并表示,研讨会长期根植于中国环境类专业教育教改一线,与环境类教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同频共振;长期坚持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倡导和践行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成果借鉴,不断提高环境类课程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交流平台和品牌活动。新形势下,环境学科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新变化,推动环境专业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者和塑造者,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独特贡献。环境学科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要树立环境专业类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推动课程新创新,实践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激励体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朱彤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朱利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必威院长任洪强教授,南开大学鞠美庭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理科事业部副主任陈琪琳等教指委领导和嘉宾出席了研讨会。

大会报告环节,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院士作了题为"美丽中国视角下的可持续环境管理专业建设"的报告,回顾了我国过去五十年生态环保事业发展历程和环境规划在其中发挥的引领作用,介绍了美丽中国建设总体战略目标和基本任务,系统总结了面向美丽中国的环境规划管理专业需求,基于国内外学科发展现状提出了可持续环境管理专业的设想。

王金南

北京大学朱彤院士作了题为"环境健康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介绍了北京大学环境健康学科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成效,总结了国内高校环境健康学科建设现状,针对环境健康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国家重大需求,提出了"打破学科壁垒、重构知识体系、创新研究范式"的建议。

朱彤

浙江大学朱利中院士作了题为"环境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回顾了环境专业教育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剖析了环境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从丰富专业内涵、拓展专业方向、培养特色人才、打造学科优势、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环境专业发展建议。

朱利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院士作了题为"地球健康视角的环境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从地球健康视角出发,总结了环境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和愿景,梳理了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以跨学科教育为核心的我国高校环境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王焰新

南京大学任洪强院士作了题为"探索学科-产业共赢互促的产教融合新范式"的报告,围绕国家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政策与学科/产业同频共振融合共赢互促需求,从学科建设、立德树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国际交流等层面总结了南京大学环境学科的"人才-研究-技术-转化-标准"全链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范式,提出了构建环境学科高质量知识充分交叉、产教充分融合发展新机制的设想。

任洪强

南开大学鞠美庭教授作了题为"生态文明类课程建设的实践及思考"的报告,对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类课程体系、课题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提出了生态文明类课程建设和发展建议。

鞠美庭

清华大学胡洪营教授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的报告,总结了新时代下我国可持续发展专业面临的挑战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秀钟书院的办学模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胡洪营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董发勤教授作了题为"践行两山论,探索地矿环境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服务行业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报告,面向地矿环境类行业发展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结合西南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成效,总结了新时代地矿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董发勤

桂林理工大学校长王敦球教授作了题为"地方学校环境学科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的报告,系统介绍了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学科的学科基础和背景、建设目标和举措、学科建设成效,总结了面向地方需求的环境学科发展模式。

王敦球

同济大学戴晓虎教授作了题为"新形势下环境学科教材体系建设思考"的报告,梳理了环境学科发展新形势及对教材体系建设的需求,结合"绿色环保新兴领域教材体系项目"和"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建设项目"两个案例,提出了新形势下环境学科教材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

戴晓虎

11日下午及12日上午,会议设置了生态文明类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与新形态教材建设、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与新形态教材建设、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与资源建设、环境与健康课程体系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兴领域"碳中和"类课程教学与内容体系建设、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型课程资源建设、环境管理类课程教学与资源建设、"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与资源建设10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围绕环境类课程思政建设与方式方法创新、环境类一流专业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类一流课程与数字资源建设、战略性新兴领域绿色环保类"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等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12日下午,研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教指委委员、南京大学毕军教授代表组委会进行了会议总结。毕军感谢与会代表从不同视角提出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想,并对未来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出三点新思路。第一,主动求变,从创新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突出高校育人特色四方面,应对新时期环境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各项挑战,不断提高学科与专业活力。第二,需求导向,推动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微观向中观/宏观层面变革,坚持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开展人才培养,以需求为导向倒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三,坚定信心,可持续、动态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生态环境保护是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仍大有可为。

毕军

最后,组委会向必威颁发锦旗,对学院在本次大会中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祝贺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版权所有 2021必威·Betway(体育)官方网站 苏ICP备10085945-1号 南信备173号